词语解释
1.佛教徒称宿于旦过寮的行脚僧为"旦过僧"。因其夕来宿,过旦去,故称。
构词分析
拼音:
dàn ɡuò sēnɡ
旦
拼音:
dàn
解释:
旦
(指事。甲骨文字形,象太阳从地面刚刚升起的样子。本义天亮,破晓,夜刚尽日初出时)
同本义
女曰鸡鸣”,士曰昧旦”。--《诗·郑风·女曰鸡鸣》
夜穿墉以视之,达旦忘反。--《世说新语·贤媛》
夫犬马,人所知也,旦暮罄于前,不可类之,故难。--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
旦而战,见星未已。--《左传·成公十六年》
号呼达旦。--清·方苞《狱中杂记》
旦辞爷娘去,暮宿黄河边。--《乐府诗集·木兰诗》
又如旦日(天亮时);旦明(天亮时)
早晨
旦夕得甘毳以养亲。--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
又
旦 dàn
①天亮;早晨通宵达~。
②(某一)天元~。
②我国传统戏曲中扮演妇女的角色花~。
③纤度(天然丝或化学纤维粗细程度)的单位,9000米长的纤维重量为多少克,它的纤度就是多少旦。旦数越小,纤维越细。
【旦旦】
④〈古〉天天岂若吾乡邻之~有是哉。(《捕蛇者说》)~诚恳信誓~。
【旦日】〈古〉天明;白天~,卒中往往语,皆指目陈胜。(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)
【旦夕】
④早上和晚上。
②比喻极短的时间危在~。
过
拼音:
ɡuò
解释:
过
古国名
处浇于过,处豷于戈。--《左传·襄公四年》
姓,过国之后
过
(形声。从辵,表示与行走有关,唈声。本义走过,经过)
同本义
过,度也。--《说文》
禹八年于外,三过其门而不入。--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
雷霆乍惊,宫车过也。--杜牧《阿房宫赋》
有过于江上者,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。--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
行过夷门,见侯生。--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
又如过江;过马路;从这条街上过;从他门前过;路过(途中经过);过翼(经过的飞鸟);过宾(
过(過)guò
⒈经历,经历某个空间、时间、地点~去。经~。走~。度~。~节。~桥。~河。
⒉进行某种处理~磅。~滤。~目。
⒊超越,超出某种范围或限度胜~。太~分。莫~火。~于激动。刚刚~期。已~半数。
⒋转移,传递,交往~户。~电。~从。
⒌错误~失。~错。知~必改。
⒍用在动词后面。
①助词。〈表〉曾经或完毕看见~。去~了。曾用~。吃~了。
②与"来"、"去"连用,〈表〉趋向搬~来。走~去。
⒎
⒏
①花费太多。
②辜负。
⒐
⒑
⒒
⒓
⒔
过(過)guō姓。
过huò 1.车的盛膏器。 2.通"祸"。灾祸。
僧
拼音:
sēnɡ
解释:
僧〈名〉
(形声。从人,曾声。本义和尚)
同本义
僧言古壁佛画好,以火来照所见稀。--韩愈《山石》
又如僧行(僧众);僧众(僧人和尚;佛教徒);僧录司(明清时期管理佛门事务的机构);僧雏(年龄小的僧人);僧寮(僧人居住的房屋);僧居(僧人的居室,寺院);僧衲(僧衣);僧靿
袜儿(僧人穿的长筒袜);僧正(管理众僧之官);僧官(管理僧人、寺庙的官吏);僧纲(管理佛教的官);僧腊(指僧人受戒后的年龄。又称法腊);僧伽梨(僧服大衣名。为袈裟的一种)
姓
僧sēng"僧伽"的简称。原义指佛教的和尚,即"僧徒"◇来泛指各宗教里专职于宗教活动的男性主持者。
应用场景
含有"旦过僧"的常见词语或成语
旦过僧的例子
旦过僧相关词语
与旦过僧有关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