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解释
1.搁在一边﹐不予过问。
构词分析
拼音:
zhì zhī bù fǒu wèn
置
拼音:
zhì
解释:
置
(会意。从网直,有亦声。网直宜赦。本义赦罪,释放)
同本义
置,赦也。--《说文》
见十置一。--《汉书·尹赏传》。注放也。”
高帝曰置之。”乃释通之罪。--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
斩首捕虏,比三百石以上者皆杀之,无有所置。--《史记·吴王濞列传》
安放;搁;摆
覆杯水于坳堂之上,则芥为之舟,置杯焉则胶。--《庄子·逍遥游》
项王则受璧,置之坐上。--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置酒长安道,同心与我违。--王维《送綦母潜落第还乡》
又如置锥之地(安身立足之地);置室(安置妻室;取妻);置酒(陈
置(寘)zhì
⒈搁,摆,设,安放~若罔闻。~酒款待。~之不顾。~于屋内。
⒉弃,放弃弃~不用。
⒊立,建立设~。装~。~法度。
⒋购买,增添购~。添~。~些家具。
之
拼音:
zhī
解释:
之
(会意。象苃过屮。枝茎益大。本义出,生出,滋长)
同本义
之,出也。象苃过屮,枝茎益大有所之,一者,地也。--《说文》
如语焉而未之然。--《礼记》。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。未之者,未出也。”
往,朝某方向走,到…去
之,适也。--《广雅》
自伯之东。--《诗·卫风·伯兮》
之沛公军。--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之虚所卖之。(虚”同墟”)--唐·柳宗元《童区寄传》
佯狂不知所之者。--明·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
吾欲之南海,何如?--清·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
又如之如(前往);之往(去;
之zhī
⒈到,往由京~川。不知所~。
⒉代词。代替人或物爱~重~。取~不尽,用~不竭。
⒊代词。这,此,或虚指~子于归(这个女子出嫁)。久而久~。
⒋在形容词、名词等之后,跟"的"相当。〈表〉修饰或领属关系光荣~家。四分~三。两年~后。羔羊~皮。中国~富强。人民~英勇。
⒌用于主谓结构中间,使其变为偏正结构大道~行也,天下为公。
⒍文言虚词~乎者也矣焉哉。
不
拼音:
bù fǒu
解释:
副词。
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。
问
拼音:
wèn
解释:
问
(形声。从口,门声。本义问,询问)
同本义
问,讯也。--《说文》
皇帝请问下民。--《书·吕刑》
时聘曰问。--《周礼·大宗伯》
小聘曰问。--《仪礼·聘礼》
问人于他邦。--《论语》
善问者如攻坚木。--《礼记·学记》
问女何所思,问女何所忆。--《乐府诗集·木兰诗》
问其故。--《列子·汤问》
跪问其故。--《后汉书·列女传》
景公问政孔子。--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
豹往到邺,会长老,问之民所疾苦。--《史记·滑稽列传》
既克,公问其故。--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
笑问客从何处来。--唐
问wèn
⒈不知的或不明白的请人解答请~。询~。去~明白。
⒉审讯,查究,惩办~案。~罪。胁从不~。
⒊管,追究,考察,干预过~。这件事你要亲自去~。
⒋安慰,慰劳~候。慰~。
⒌
⒍
①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。
②需要研究讨论或尚待解决之事遗留~题。
③关键或重要之点~题所在。
④事故或意外那辆汽车出~题了。
应用场景
含有"置之不问"的常见词语或成语
置之不问的例子
置之不问相关词语
与置之不问有关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