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解释
1.焦黄稀疏。
构词分析
拼音:
jiāo xiāo
焦
拼音:
jiāo
解释:
焦〈动〉
(会意。金文字形,上面是隹”,短尾鸟,下面是火”。把鸟放在火上烤。本义物经火烧而变黄或成炭)
同本义
焦,火所伤也。--《说文》
焦,火烧黑也。--《玉篇》
濡灸之举焦。--《礼记·内则》
凡气因火变则为焦。--《素问》
又如焦盆(焦杯。焚纸的火池);焦鎚(一种烤熟的饼食);焦尾(焦桐,焦尾瑟。东汉蔡邕用一端有焦痕的桐木所制的琴◇多指名贵的琴);焦霹雳(能对人畜、植物或建筑物造成
很大桅的霹雷)
干枯;枯焦
五谷焦死。--《墨子·非攻下》
又如焦芽(枯焦的
焦jiāo
⒈物体经火烧变成炭样饭~了。~头烂额(头被火烧成重伤。〈喻〉十分窘迫难堪)。
⒉酥,脆~麻花,很好吃。〈喻〉极干这捆柴~干。
⒊着急,忧虑,烦躁~急。~心。~虑。~躁。~灼。
⒋功、热、能量等单位名称"焦耳"的简称,符号j。
⒌
焦qiáo 1.通"谯"。 2.通"憔"。参见"焦瘁"。 3.用同"瞧"。
萧
拼音:
xiāo
解释:
萧
(形声。从苃,肃声。本义艾蒿)
同本义
萧,艾蒿也。--《说文》
萧萩。--《尔雅》。注即蒿。”
共萧茅。--《周礼·甸师》
彼采萧兮。--《诗·王风·采葛》
又如萧艾(臭草名。比喻不肖或平凡无才);萧敷艾荣(比喻凡事委曲求全,以致飞黄腾达)
古国名
楚子伐萧。--《左传》
县名
姓
萧君圭君玉(萧君圭,字君玉)。--宋·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
萧
萧条,冷落;荒凉
萧(蕭)
⒈〈古〉称香蒿,也叫"青蒿"。
⒉冷落,冷静~然。~索。
⒊
①冷落寂寞景象~条。
②停滞,萎缩经济~条。
⒋
①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秋风~瑟。
②冷落凄凉的样子。
⒌
⒍
⒎"萧"姓,俗写作"肖"。
萧xiāo 1.蒿类植物的一种。即艾蒿。 2.萧条冷落;凄凉。 3.稀疏。 4.指萧斧。 5.见"萧森"。 6.见"萧然"。 7.通"肃"。参见"萧墙"﹑"萧斧"。 8.古国名。春秋
时宋的附庸,子姓。在今安徽省萧县西北。公元前597年灭于楚◇仍为宋邑。 9.姓。
应用场景
含有"焦萧"的常见词语或成语
焦萧的例子
焦萧相关词语
与焦萧有关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