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解释
1.佛教传说,善财童子受文殊菩萨指点,南行五十三处,参访名师,听受佛法,终成正果。见《华严经.入法界品》。
构词分析
拼音:
wǔ shí sān cān
五
拼音:
wǔ
解释:
五
(五,会意。从二,从乿。二”代表天地,乿”表示互相交错。本义交午,纵横交错) 同本义
五,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。--《说文》
葛屦五两。--《诗·齐风·南山》
羔羊之皮,素丝五絝。--《诗·召南·羔羊》
五
四加一的和
五,数也。--《广韵》
五载一巡守。--《书·舜典》
塞其五山。--唐·李朝威《柳毅传》
五战于秦。--宋·苏洵《六国论》
起则五六揖。--明·宗臣《报刘一丈书》
监五室。--清·方苞《狱中杂记》
又如五路总口(通往东、西、南、北、中五路的交叉口);五车腹笥(腹中
五wǔ
⒈数目字~人。~员大将。
⒉旧时乐谱记音符号之一,相当于简谱的"6"。
十
拼音:
shí
解释:
十
(指事。甲骨文象用一根树枝代表十,金文象是结绳记数,用一个结表示十◇来一点变成了一横。本义九加一的和)
同本义
十,数之具也。╠为东西,|为南北,则四方中央备矣。--《说文》
十是数之小成。--《左传·僖公四年》疏
十亩之间兮。--《诗·小雅·六月》
兵也者,审于地图,谋十官。--《管子·七法》
天下欲反,十室九空。--葛洪《抱朴子·用刑》
与吾祖居者,今其室十无一焉。--唐·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
又如十里长亭(古时设在路旁的亭子,常用作送别饯行之处);十番(合奏乐以十种乐器演奏的名称);十牌(十户人家
十shí
⒈数目字~羊九牧。
⒉完全,〈表〉到达顶点~足。~全~美。~分感谢。
三
拼音:
sān
解释:
三〈数〉
(指事。本义数目。二加一的和)
同本义
三,天地人之道也。从三数。--《说文》
三,数名。--《广韵》
二与一为三。--《庄子·齐物论》
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--《老子》
王三赐命。--《易·师》。荀注三者阳德成也。”
结恨三泉。--《后汉书·袁绍传》。注三者数之小终。”
有不速之客三人来。--《易·需》
纪之以三。--《国语·周语下》
狡兔有三窟,仅得免其死耳。--《战国策》
又如三叉(三歧的道路);三木(古时套在犯人颈、手、足上的刑具);三节(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、三月三上巳节、九
三sān
⒈数目字~个。~人行必有我师。
⒉多次再~叮嘱。~番五次。~思而行。~令五申。~复斯言。
⒊[三甲]〈古〉"殿试"中榜者(进士)的三个等级。宋朝太平兴国八年将殿试的中榜者,分为三等即"三甲"。一甲,赐"进士及第";二甲,赐"进士出身";三甲,赐"同进士
出身"。每甲各取有若干名,统称进士。元、明、清,殿试的中榜者,一甲只取有三名,二甲、三甲则各取有若干名。一甲的第一名叫状元,第二名叫榜眼,第三名叫探花。
三sàn 1.多次;再三。
参
拼音:
cān
解释:
参 can
加入
参水浸于盂内。--宋应星《天工开物》
又如参选(参加盐);参纂(参加编纂)
参与(亦作参予”参豫”。预闻而参议其事)
与之参国政。--《晋书·唐彬传》
又如参决(参与决定计划);参定(参与决定);参事(参与计议国事)
领悟;琢磨
或者此时参悟了,也未可定。--《红楼梦》
又如参悟(领悟);参禅(佛教禅宗的修行方法。通过静心思虑,排除杂念来参悟佛教的妙谛”)
检验
无参验而必之者,愚也。--《韩非子·显学》
进见,拜见(以一定
应用场景
含有"五十三参"的常见词语或成语
五十三参的例子
五十三参相关词语
与五十三参有关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