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解释
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,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〓北黄安(今红安)人。1911年加入同盟会,参加辛亥革命。1921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。曾任中共汉口地方委员会书记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最高法院院长、中共中央党校校长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委员、南方局常委,在国民党统治区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。抗战胜利后,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、南方局书记,参与领导重庆、南京中共代表团的工作。建国后,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政法委员会主任、最高人民法院院长、全国政协副主席、中共中央监委书记、中华人民共和国代理主席、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。曾对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和法制建设作出重大贡献。主要著作编为《董必武选集》。
构词分析
拼音:
dǒnɡ bì wǔ
董
拼音:
dǒnɡ
解释:
董
(形声。从苃,重声。①本义草名,即鼎蕫。②督察)
监督;督察
董之用威。--《书·大禹谟》。传董,督也。”
董逋逃。--《左传·文公六年》
董之以武师。--《左传·昭公十年》
出则监察而董是非。--《后汉书·陈忠传》
虽董之以严刑,振之以威怒,终苟免而不怀仁,貌恭而不心服。--唐·魏征《谏太宗十思疏》
又如董正(监督纠正);董统鹰扬(为督察纲纪而大展雄才);董治(监督管理);董摄(监督治理)
统率
主持;主管
董 dǒng
①监督管理~事。
②监督管理者;董事校~。
③姓。
【董必武】(1885-1975)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法学家。名贤琮、用威〓北黄安(今红安)人。曾加入同盟会,参加了辛亥革命。1920年在湖北建立共产主义小组。1921年
,出席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◇在中央革命根据地从事党和红色政权的建设工作。参加长征。曾参加国共谈判。建国后,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、代理主席、全国人民
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、中国政治法律学会会长等职,并多次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、中央政治局委员。1975年4月2日,在北京病逝。
【董存瑞】(1929-1948)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英雄∮北怀来人。1945年参加八路军。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,为扫除部队前进的最后
障碍,毅然用双手举起炸药包,炸毁桥上碉堡,壮烈牺牲。被部队追认为战斗英雄。
【董事】某些企业、学校等推举出来监督和主持业务的人。
【董仲舒】(前179-前104),西汉哲学家,今文经学大师,广川(今河北枣强东)人『武帝诏举贤良方正,对以'天人三策',建议'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',为武帝采纳,确
立儒学在此后2000余年封建社会中的正统地位。他综合先秦儒家、法家思想,重新解释儒家思想,提出'天人感应'说,并创立'三纲'、'五常'学说,为封建统治服务。著有《
春秋繁露》及《董子文集》。
【董卓】(? -192)东汉末地主豪强。字仲颖,陇西临洮(今甘肃岷县)人『灵帝时,任并州牧。189年,率兵入洛阳,废少帝,立献帝,专断朝政。曹操与袁绍等起兵反对
,他挟献帝西迁长安,并纵火焚洛阳周围数百里◇为王允、吕布所杀。
必
拼音:
bì
解释:
必
(会意。从八,从弋。弋亦兼表字音。八”表示分”,弋”即杙”,小木桩,合起来指用木杆做标记。本义区分的标准)
标杆;标准
必,分极也。--《说文》
姓
必
必须,一定要
齐宣王使人吹竽,必三百人。--《韩非子·内储说》
必为奇巧声动上。--宋·王谠《唐语林·雅量》
山水必有实景。--蔡元培《图画》
又如必防其渐(防微杜渐之意。在事情上还不显著或刚刚发生的时侯就加以防止);必也正名(必须按礼教来端正名份)
必
必然,必定
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--《论语》
人人自
必 bì
①必定;必然~胜无疑。
②必须;一定要明早~到。
【必恭必敬】形容态度十分恭敬。又作毕恭毕敬。
【必然判断】断定对象情况必然性的判断。如'他必然完成任务。'
【必然事件】在一定条件下必然要发生的事件。必然事件的概率为$。如x>0是在x>3件下的必然事件。
【必须】
①表示事理、情理上的必要;一定要
②加强劳动安全教育。#加强命令语气这个任务你~完成。
【必需】一定要的;不可少的登山~品。
【必需氨基酸】人体必需、但不能在人体内合成,必须由食物供给的氨基酸。包括甲硫氨酸(蛋氨酸)、缬氨酸、亮氨酸、异亮氨酸、赖氨酸、苏氨酸、色氨酸和苯丙氨酸。
【必需元素】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化学元素。目前公认的有碳、氢、氧、氮、磷、钾、钙、镁、铁、硫、锰、硼、锌、铜、钼、氯等16种。
【必要产品】'剩余产品'的对称。维持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产品。包括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属生活所必需的产品,是必要劳动的生产成果。
【必要劳动】'剩余劳动'的对称。生产必要产品所消耗的劳动。
【必要条件】如果没有甲,必定没有乙,则甲是乙的必要条件。
【必要条件假言判断】以必要条件作为前件的假言判断。
【必要条件假言推理】以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为大前提的假言推理。规则是承认后件就要承认前件,否认前件就要否认后件;否认后件不能否认前件,承认前件不能承认后件。
武
拼音:
wǔ
解释:
武
(会意。从止,从戈。据甲骨文,人持戈行进,表示要动武。本义勇猛;猛烈) 同本义
楚庄王曰,夫文止戈为武。又曰,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。--《左氏春秋·宣公十二年》
武大为于大君。--《易·履》
孔武有力。--《诗·郑风·羔裘》
诚既勇兮又以武。--《楚辞·九歌·国殇》
又如英武(英俊威武);威武(武力;权势;力量强大);武色(凶猛的神色);武车(威猛的兵车);武健(勇武刚健);武断乡曲(以威势主断曲直)
武
指干戈军旅之事
德不厚而行武。--《韩非子·五蠹》
用武之国。--《三国志
武wǔ
⒈关于军事或技击的,跟"文"相对~将。~装。~器。~艺。~术。
⒉搏斗,殴打~斗。动~。
⒊勇猛,勇敢英~。威~。
⒋半步。〈古〉以六尺为步,半步为武不过步~尺寸之间。
⒌
拼音:
解释:
拼音:
解释:
拼音:
解释:
拼音:
解释:
拼音:
解释:
拼音:
解释:
拼音:
解释:
拼音:
解释:
拼音:
解释:
拼音:
解释:
拼音:
解释:
应用场景
含有"董必武(1886-1975)"的常见词语或成语
董必武(1886-1975)的例子
董必武(1886-1975)相关词语
与董必武(1886-1975)有关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