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解释
1.见"衣不重采"。
构词分析
拼音:
yī bù fǒu jiān cǎi
衣
拼音:
yī
解释:
衣
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。上面象领口,两旁象袖筒,底下象两襟左右相覆,为上衣形。衣”是汉字的一个部首。从衣”的字与衣服有关。本义上衣)
同本义
衣,所以蔽体者也。上曰衣,下曰裳。--《说文》
一戎衣。--《书·武城》。传服也。”
薄澣我衣。--《诗·周南·葛覃》
东方未明,颠倒衣裳。--《诗·齐风·东方未明》
绿衣黄裳。--《诗·邶风·绿衣》
荀九家乾为衣。--《易·说卦》
夜披衣坐。--唐·李朝威《柳毅传》
披紫衣。
又如衣祛(衣袖);衣袖(衣服的袖子);衣裤(上衣与裤子)
服装
衣yī
⒈上衣。泛指衣服~裳。内~。~冠楚楚。
⒉包在物体外面的胞~。糖~炮弹。
衣yì穿~轻裘。~羽绒服。
不
拼音:
bù fǒu
解释:
副词。
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。
兼
拼音:
jiān
解释:
兼
(会意。小篆字形,从又(手),从秝。字形象一手持两棵庄稼。本义一手执两禾。引申为同时进行几桩事情或占有几样东西)
同时具有或涉及几种事务或若干方面
兼,并也。--《说文》
兼执之,以进。--《仪礼·聘礼》。注犹两也。”
兼巾之。--《仪礼·士昏礼》。注六豆共巾也。”
兼诸弣。--《仪礼·乡射礼》。注并矢于弣。”
不可得兼。--《孟子·告子上》
丞相兼枢密使。--宋·文天祥《 后序》
兼百花之长。--明·李渔《闲情偶寄·种植部》
兼筑雕刻。--蔡元培《
兼jiān
⒈几方面都有或几方都照顾到~而有之。德才~备。~容并包。~听则明。
⒉加倍~旬(二十天)。~程并进。
⒊
采
拼音:
cǎi
解释:
采
(会意。从爪从木。甲骨文,上象手,下象树木及其果实。表示以手在树上采摘果实和叶子。本义用手指或指尖轻轻摘取来)
同本义
采,捋取也。--《说文》。字俗作採。
参差荇菜,左右采之。--《诗·周南·关雎》
采葑采菲,无以下体。--《诗·邶风·谷风》
采薇采薇,薇亦作止。--《诗·小雅·采薇》
行以肆夏,趋以采荠。--《周礼·乐师》。司农注乐名。或曰皆逸诗。”
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--晋·陶渊明《饮酒》
又如采花;采果子;采及葑菲(对别人征求意见时的谦辞)
引申为采集;搜集
古有
采 cǎi
①摘(花、果子)~蘑菇。
②开采~矿。
③搜集~样。
④选取~购。
③精神;神色神~、兴高、烈。
④同'彩'。又见cài。
【采茶扑蝶】钢琴曲。刘福安作曲,根据福建民间舞蹈《采茶灯》改编。乐曲欢快活泼,表现了采茶女的喜悦心情。属再现的三段体。
【采茶戏】戏曲的一种类别。是流行于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安徽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等省区的各种采茶戏的统称。均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成。艺术风格同花鼓戏、花灯戏相近。
【采访】搜集寻访。多用于新闻活动~老工人、~新闻。
【采风】
①搜集民歌。
②创作人员到基层体验生活,搜集材料。
【采纳】接受(意见、建议、要求、方案)。
【采石之战】南宋抗金重要战役之一。绍兴三十一年(1161)金废帝完颜亮率军攻宋,十一月自西采石杨林渡渡长江。南宋大臣虞允文召集宋军将士在采石(今安徽当涂北)迎
击,大败金兵。完颜亮因金军内讧被杀,金军撤退。
【采撷】
①采摘。
②采集。
【采邑制】始于8世纪的西欧封建土地占有制。封主分封土地给封臣,封臣为封主尽一定的义务。初期采邑不可世袭,后逐渐变为世袭领地。采邑制促进了西欧封建制的形成和
发展,至11世纪采邑制完全废除。
采 cài采地,采邑,古代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田地(包括耕种土地的奴隶)。又见。
应用场景
含有"衣不兼采"的常见词语或成语
衣不兼采的例子
衣不兼采相关词语
与衣不兼采有关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