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解释
1.东汉范式在他乡与其至友张劭约定﹐两年后当赴劭家相会。劭归告其母﹐请届时设酒食候之。母曰﹕"二年之别﹐千里结言﹐尔何相信之审邪?"劭谓式信士﹐必不乖违。至其日﹐式果至。二人对饮﹐尽欢而别。事见《后汉书.独行传.范式》◇以"鸡黍约"为友谊深长﹑聚会守信之典。
构词分析
拼音:
jī shǔ yuē
鸡
拼音:
jī
解释:
鸡
(形声。从鸟,奚声。本义家禽名。雄鸡可以报晓) 鸟纲雉科家禽,品种很多,喙短锐,有冠与肉髯,翅膀短,尤指普通家鸡(gallus gallus)
雞,知时兽也。从隹,奚声。籀文从鴅。--《说文》
雞者,小兽,主司时起居人。--《汉书·五行志》
食菽与雞。--《礼记·月令》
雞曰翰音。--《礼记·曲礼》
巽为雞。--《易·说卦传》
工商执雞。--《周礼·大宗伯》
鸡犬相闻。--晋·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
故人具鸡黍。--唐·孟浩然《过故人庄》
鸡栖于厅。--明·归有光《项脊轩志》
又如鸡男(雄鸡);鸡坊(养鸡场);鸡肤(鸡
鸡(雞、鷄)jī家禽之一。头部有红色肉冠和肉髯。雄的善啼好斗,能报晓。品种很多。肉和蛋供食用养~致富。
黍
拼音:
shǔ
解释:
黍
(形声。从禾,雨省声。本义植物名。亦称稷”、糜子”)
古代专指一种子实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
黍,禾属而黏者也。--《说文》。按,今北方谓之黄米。
天子乃以雏尝黍。--《礼记·月令》。注黍火谷。”
黍白芗合。--《礼记·曲礼》
无食我黍。--《诗·魏风·硕鼠》
止子路宿,杀鸡为黍而食之。--《论语·微子》
又如黍离(喻覆没;衰败。西周亡后,周大夫过故宗庙官室,只见满目黍离,十分荒凉);黍酒(用黍酿制的酒);黍醅(同黍酒);黍月霍(一种杂有黍米的肉羹
黍shǔ一年生草本。叶线形。子实叫"黍子",碾成米称"黄米",乳白、淡黄或褐色,性粘,供食用或酿酒。[蜀黍]高粱。供食用或酿酒。[玉蜀黍]玉米。又叫"包谷"或"棒
子"。供食用。
约
拼音:
yuē
解释:
约
(形声。从糸,勺声。糸是细丝,有缠束作用。本义绳索)
同本义
人寻约。--《左传》注
又如寻约(八尺长的绳子)
共同商定的事,共同议定要遵守的条文
盟约;相期的诺言
负约不偿城。--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
又如约酬(契约,文券)
姓
约
缠束;环束
约之阁阁。--《诗·小雅·斯干》
约,缠束也。--《说文》
凡任索约。--《考工记·匠人》。注缩也。”
约绥约辔。--《仪礼·
约yuē
⒈〈古〉套,捆缚~车。~紧。
⒉拘束,限制~束。制~。
⒊共同议定的要遵守的条款定~。条~。订~。公~。
⒋商定或预先说定的事预~。如~。失~。
⒌请~她来。特~。
⒍简明,简要简~。
⒎节俭节~。俭~。
⒏大概~计。大~。
⒐数学上指简化分数,即用公因数去除分子和分母4/8可~为1/2。
约yāo
⒈称重量把这袋米~一~,多少斤?
约yào 1.总要;纲要。
约dì 1.琴上圆形的星徽。
应用场景
含有"鸡黍约"的常见词语或成语
鸡黍约的例子
鸡黍约相关词语
与鸡黍约有关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