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 恰融网 > 汉语词典 > 毫不讳言

[ háo bù huì yán ]
词典收录

词语解释

讳言有顾虑,不愿把真实情况说出来。丝毫也没有隐讳不说的。

构词分析

拼音:
háo bù fǒu huì yán
拼音: háo
解释:
毫〈名〉 (毫为豪的俗字。形声。从毛,高省声。本义长而尖的毛) 同本义 未成毫狗。--《尔雅·释畜》 又如毫光(如毫毛的光芒 );毫芒(毫毛的细尖);毫黍(毫毛与黍粒。比喻极微小);毫眉(老年人的眉毛。因其毛长,故称) 毛笔的头部;毛笔 又如毫端(毛笔笔尖);毫笺(毛笔和精美的纸张);毫管(指毛笔);毫墨(笔和墨。借指文字、图画) 比喻极细小的东西,细微 明足以察秋毫之之末。--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 锐思于毫芒之内。--班固《答宾戏》 又如毫分(比喻极细微);毫忽(一点点儿。十忽为丝,十丝为毫 毫háo ⒈长而尖锐的毛。〈喻〉极细小的~毛。~末。~无二致。~不足怪。 ⒉毛笔挥~疾书。 ⒊计量单位名十丝为一~,十~为一厘。失之~厘,差以千里。 ⒋秤或戥子上的提绳头~。二~。 ⒌〈方〉货币单位。角,毛三~钱。
拼音: bù fǒu
解释:
副词。 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。
拼音: huì
解释:
讳 (形声。从言,韦声。本义避忌。有顾忌而躲开某些事或不说某些话) 同本义 讳,説也。--《说文》 讳,避也。--《广雅·释诂三》 卒哭乃讳。--《礼记·曲礼》 舍故而讳新。--《礼记·檀弓》 昭王之忌讳。--《周礼·小史》 讳名不讳姓。--《孟子·尽心下》 《春秋》为尊者讳,为亲者讳,为贤者讳。--《公羊传·闵公元年》 又如直言不讳;讳名(对尊长避免说写其名,表示尊敬的心意);讳恶(先王的名讳与国家的凶恶);讳亡(忌言亡国) 隐;隐蔽 恐犯忌而干讳。--《楚辞·谬谏》。注所隐 讳(謒)huì ⒈隐瞒,避忌,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~莫如深。~疾忌医。无庸~言。不必忌~。 ⒉封建时代称死去了的皇帝或长者的名姓刘~邦。姓曹~操。
拼音: yán
解释:
言 (指事。甲骨文字形,下面是舌”字,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。言”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。从言”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。本义说,说话) 同本义 直言曰言,论难曰语。--《说文》 志以发言。--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七年》 志以定言。--《左传·昭公九年》 国人莫敢言,道路以目。--《国语·周语上》 言,心声也。--《法言·问神》 言,口之利也。--《墨子经》 言者所以在意。--《庄子·外物》 具言所闻。--晋·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 趋机而言。--《后汉书·列女传》 言讫不见。--明·魏禧《大铁椎 言yán ⒈话语~。诺~。有~在先。~而有信。 ⒉讲,说~语。~行一致。身教重于~教。 ⒊汉语中的一个字,也指一句话五~绝句。七~乐府。一~为定。 ⒋文言中的动词词头(无义)驾~出游(驾驾车)。 言yàn 1.诉讼。 2.通"唁"。慰问。 言yín 1.参见"言言"。

应用场景

含有"毫不讳言"的常见词语或成语

毫不讳言的例子 毫不讳言相关词语 与毫不讳言有关
毫不讳言

例句

  • 无。

最新更新词语 最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