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 恰融网 > 汉语词典 > 顿足不前

[ dùn zú bù qián ]
词典收录

词语解释

停顿下来不前进。

构词分析

拼音:
dùn zú bù fǒu qián
拼音: dùn
解释:
顿 (形声。从页,屯声。从页”,表示与头有关。本义叩头,磕头) 同本义 顿,下首也。--《说文》 二曰顿首。--《周礼·大祝》。注拜头叩地也。” 又如顿颡(屈膝下拜,以额叩地,多在请罪投降时用);顿筑(以头或物撞地);顿头(磕头);顿膝(下跪) 用脚底或用脚使劲往下踩 顿足失色。--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 牵衣顿足拦道哭。--唐·杜甫《兵车行》 又如顿脚;顿足(以足跺地。形容着急、悲痛的样子) 倒下,跌倒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。--《孙子·谋攻》 又如顿仆(僵仆);顿落(低落);顿碌(折腾);顿毙(倒毙) 顿 dùn ①稍停停~。 ②忽然;立刻~悟。 ③用头或手叩地~首。 ④处理;安置安~。 ⑤量词。用于吃饭、劝说等行为的次数三~饭。 ⑥书法上指用力使笔着(zhuó)纸而暂不移动。 ⑦姓。 【顿挫】停顿转折。多形容声音和谐悦耳,节奏感强。 【顿号】标点符号的一种,即'、',表示一句话中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。 【顿开茅塞】见【茅塞顿开】。 【顿然】忽然;一下子。 【顿首】叩头;磕头。旧时多用于书信的起头或末尾。 【顿音】缩短音符时值,使音与音不相连贯的一种奏(唱)法。听起来富于弹跳性。又称断音。 顿dú 1.见"冒顿"。
拼音:
解释:
足 (会意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的方口象膝,下面的止”即脚,合起来指整个脚。本义脚) (同本义。秦汉以前,足”和’趾”都表示脚”;脚”表示小腿。魏晋以后,三者都表示脚,但在书面语中,多用足”) 足,人之足也,在下,从止口。--《说文》。按,膝下至跖之总名也。从止,即趾字,从口,象膝形。 震为足。--《易·说卦》 足恭而口圣。--《大戴礼记》 手足胼胝,面目黧。--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 郑人有欲买履者,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。--《韩非子》 假舆马者,非利足也,而致千里。--《荀子·劝学》 折臂断足。--清 足zú ⒈脚~迹。手舞~蹈。 ⒉满,够量,充分满~。~够。充~。富~。 ⒊补上补~。以昼~夜。 ⒋完全此项工作一人~可完成。 ⒌尽情地,尽量地他们~玩了半天。 ⒍值得不~为奇。微不~道。 ⒎够得上这本书~有八万字。 ⒏ 足jù 1.(今读zú)补足;凑满。 2.拥,增益。参见"足本"。 3.过分。参见"足恭"。
拼音: bù fǒu
解释:
副词。 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。
拼音: qián
解释:
前〈动〉 (本义前进) 同本义 前,进也。--《广雅》 然而驱之不前,却之不止。--《韩非子·外储说右上》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,乃前曰。--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 罗敷前致词。--《乐府诗集·陌上桑》 听妇前致词。--唐·杜甫《石壕吏》 狼不敢前。--《聊斋志异·狼三则》 驰而前。--清·徐珂《清稗类钞·战事类》 孔子下车而前。--《庄子》 又如前却(进退);前迈(前行,前进);前旌(仪仗中前行的旗帜) 引导 尸谡祝前。--《仪礼·特牲礼》。注犹导也。” 张若、謵朋前马。 前qián ⒈跟"后"相对 ①〈表〉方向,方位~方。~面。床~。高楼~。向~走。 ②〈表〉时间~天。~年。~些时候。史无~例。 ③〈表〉次序~排。~六名。 ⒉行进~进。勇往直~。 ⒊ ⒋ ⒌ ⒍ ①前面的路程。〈喻〉未来的境遇、成就展望~程,灿烂辉煌。 ②旧时指读书或官吏企图求取的功名职位。 ⒎ 前jiǎn 1.浅黑色。参见"前樊"。 2.消灭。

应用场景

含有"顿足不前"的常见词语或成语

顿足不前的例子 顿足不前相关词语 与顿足不前有关
顿足不前

例句

  • 无。

最新更新词语 最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