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解释
1.查问而不征税。几,通"讥"。
构词分析
拼音:
jǐ ér bù fǒu zhēnɡ
几
拼音:
jǐ
解释:
几
(象形。本义古人席地而坐时有靠背的坐具)
同本义
几,坐所以凭也。--《说文》
掌五几五席之名物。--《周礼·司几筵》。注五几左右玉雕彤漆素。”
室中度以几,堂上度以筵。--《考工记·匠人》
几杖,所以扶助衰也。--《白虎通·致仕》
必操几杖以从之。--《礼记·曲礼》
有司以几筵舍奠于墓左。--《礼记·檀弓》。疏依神也。”
或肆之筵,或授之几。--《诗·大雅·行苇》
又如几杖(供老人依靠的小桌子和支撑用的手杖。古代赐几杖,表示敬老的礼节);几席(几和席,为古人凭依、
几(幾)jǐ
⒈疑问词。问数量~本书?~点钟?
⒉〈表〉不定数她才二十~岁。只有~件衣服。
⒊
①多少曾~何时?
②
⒋见jī。
几jì 1.通"冀"。期望,希望。 2.通"纪"。年岁。
几qí 1.沂鄂。器物上的凹凸线纹。沂,凹纹;鄂,凸纹。 2.通"颀"。身长貌。
而
拼音:
ér
解释:
而
(象形。小篆字形,象胡须形。上面的一”表示鼻端,|”表示人中;下面分内外两层,外层象两腮的胡子,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。而”是汉字部首之一。本义颊毛) 同本
义
而,颊毛也。--《说文》
而
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,可连接词、短语和分句,表示多种关系
表示并列关系
永州之野产异蛇,黑质而白章。--唐·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
表示递进关系
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。--《荀子·劝学》
表示承接关系
余方心动欲还,而大声
而 ér
①〈古〉你;你的余知~无罪也。(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)、必欲烹~翁。(《史记·项羽本记》)
②表示并列、转折、顺接等国富~兵强、知一~不知二。
而néng 1.能够。 2.能力,才能。 3.安定。
不
拼音:
bù fǒu
解释:
副词。
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。
征
拼音:
zhēnɡ
解释:
征
(形声。从彳,正声。从彳,表示与行走有关。甲骨文从彳,从足。本义到很远的地方去,远行)
同本义
徴,正行也。从辵,正声。或从彳。--《说文》
征,行也。--《尔雅》
壮于趾征凶。--《易·大壮》
而月斯征。--《诗·小雅·小宛》
先王卜征五年。--《左传·襄公十三年》。注谓巡狩征行。”
肃肃宵征,夙夜在公。--《诗·召南·小星》
愿为市鞍马,从此替爷征。--古乐府《木兰词》
孤蓬万里征。--唐·李白《送友人》
又如征鼙(征战的军鼓);征衣(行旅在在外的御寒衣服);征客(游子。同征人);征鸟
征zhēng
⒈远行~途。~帆(远航)。
⒉讨伐,用武力制服~讨。~服。南~北战。
⒊争夺,夺取力~。
⒋召集,收用~召。~集。~收。~用。~税。~调。~兵。
⒌找请,寻求~聘。~求。~文。~询意见。
⒍证明,证验有~。实物可~。
⒎现象,迹象~象。~兆。特~。
征chéng 1.通"惩"。警戒;惩罚。 2.古地名。在今陕西省澄城县。
征zhǐ 1.古五音之一。
应用场景
含有"几而不征"的常见词语或成语
几而不征的例子
几而不征相关词语
与几而不征有关
